生殖器官發現不對勁,千萬不要害羞看診,因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一名22歲的年輕男子,出生時陰莖和睪丸就比正常的男嬰來得短小,但男子的父親總覺得小朋友沒關係,一直認為「長大就會好」,所以遲遲沒帶男子就醫。直到男子22歲當兵體檢時查覺異狀,經轉診後確定罹患罕見遺傳性疾病「卡門氏症候群(Kallmann Syndrome)」,男子不僅陰莖、睪丸都未發育,裡面更沒有精蟲,所以未來要生育的話,機會渺茫。
現年22歲的男子,一直來下體都又小又短,從出生就非常的短小堅果禮盒,但爸爸總告訴他「沒關係,以後長大就會好」,總覺得這個問題不大,所以男子遲遲沒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直到22歲當兵體檢時,才被醫師發現性徵不明顯,下體幾乎沒有發育,經轉診後才確定,男子罹患的是罕見疾病「卡門氏症候群」。據報導,台中榮總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傅家保表示,卡門氏症候群這種罕病是基因缺失導致的,也就是說,胎兒在母體內時,因基因缺時導致促性腺激素「濾泡刺激素(FSH)」及「黃體生成素(LH)」未正確發展、轉移,進而導致性徵、生殖功能不足,同時嗅覺神經也受影響。
這樣的罕病,醫師傅家保說養生堅果,發生機率僅10萬分之一,但影響卻非常的大。以這名22歲的男子來看的話,身高175公分、體重90公斤的他,從小性徵就不明顯,到了青春期「登大人」時也沒有發育,陰莖一直都短小如「花生米」,但最嚴重的影響其實是連生育功能都沒有!傅家保表示,罹患卡門氏症候群的男子,其濾泡刺激素及黃體生成素、睪固酮值都過低,所以根本無法製造精蟲,也無法行房,建議應補充男性睪固酮,避免缺乏男性荷爾蒙導致骨質疏鬆和體力不足等問題。
美國臨床營養期刊每週食用五份或更多份養生堅果的人,致病性的發炎水平低於那些從未(或幾乎從未)吃堅果的人。更重要的是,每週食用三份堅果代替紅肉、加工肉類、雞蛋或精製穀物的人,發炎水平也較低。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2013年發表的對近190,000人的研究中,那些每天吃1盎司堅果的人,死於任何原因(包括癌症和心臟病)的風險降低了20%,而且這些人也比較苗條!這是個奇妙的發現,因為1分堅果含有160至200卡;顯示了堅果對於能量平衡,新陳代謝和飽足感的影響,可能解釋了這類的高脂肪零食真的能夠控制體重。
但這不表示你可以盡情的吃喔!關鍵是攝取量!每天1.5盎司(約1/3杯)的堅果可促進心臟健康、降低糖尿病罹患機率、控制體重等好處。
這名22歲的男子是家中的獨生子,父親得知會影響傳宗接代後才驚覺「這下問題嚴重了」,帶著兒子趕快找尋專業醫師治療,透過補充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HCG)嘗試讓睪丸再發育、製造精子,不過花了1年多的時間治療發現,根本堅果推薦是「徒勞無功」,因為不僅睪丸沒動靜,連睪固酮指數也持續低下,精子也完全沒有,醫師直言,照這樣的情況,男子要生子的機率相當渺茫。
不過罹患罕病「卡門氏症候群」難道就沒救了嗎?對此,傅家保說,若是在出生時發現就馬上接受治療,補充促性腺激性的話,其實性徵和生育功能等可望恢復超過8成,但等到男嬰長到成年人後,其實已過了黃金治療期,成功機率直接下滑至不到1成,所以傅家保提醒家長們,若是發現家中小孩性徵不明顯、異常,或是到了發育期沒有明顯發育的話,應儘早帶著孩子到醫院檢查,避免延誤治療的黃金時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