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病毒量代表的是病毒在體內複製的情形,但病毒有可能與宿主「和平共存」,也有可能引起肝臟發炎。是否需要接受治療,除了病毒量,還要考慮肝功能、肝臟是否發炎、纖維化等因素。

對B型肝炎帶原者而言,長期、定期追蹤是絕對必要的,鄭本岡病毒量也是追蹤的項目之一。在長期、定期追蹤檢查中,可發現病毒量的變化,比方說從一億,變成一千萬、一百萬、十萬,越來越低的病毒量當然是好現象,但是如果本來是一百萬,突然間肝功能異常、ALT升高,檢測後發現病毒量遽增到一千萬,就可推測是病毒急速複製使肝臟發炎。

全文連結: B肝病毒量好高! 為何還不需治療?

搶購衛生紙風潮 潛藏心理狀態大剖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知名飲料上市或是今年初的衛生紙漲價事件,均帶來瘋狂搶購風潮。有時後只是看到有人排隊,就禁不起好奇也加入隊伍中。到底是什麼心理狀態,使得民眾出現這些「衝動性購買」的消費行為呢?

從眾、控制、儲物、討厭失去 搶購4大原因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全觀式社區預防暨心理健康中心沈孟筑諮商心理師表示,排隊、搶購的風潮,這樣的風氣背後,藉由心理層面及經驗的觀點,可剖析出4大類原因:

1)從眾效應/

個人受到團體影響,對自己原有的觀點、判斷和行為產生懷疑並改變,朝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當大多數人搶購某項商品時,如果自己沒有一同搶購,反倒會對自己的觀點與行為感到困惑,引發「別人有,我沒有」的焦慮感,而決定一同搶購,藉此減低這種困惑感帶來的負向情緒。

2)獲得「控制感」/

有些人在生活中較少掌握充分的「控制」感,反而購買行為是較能控制的行為:代表有權力決定要買的東西,並且是屬於自己。因此,可以從購買行為中獲得控制權並得到快樂,而這樣的行為也會使得自己感到滿足。

3)老祖先遺留的「儲存」習慣/

以「演化的觀點」來說,人類為了過冬與避免飢餓死亡,而有儲存食物與所需物品的習慣。現今社會人類雖然已無寒冷與飢餓的死亡威脅,但儲物的習慣仍遺留下來。當有商品匱乏的消息傳出時,常易引發人們搶購儲存商品的現象發生。

4)損失厭惡/

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失去」常更加令人們難以忍受。也就是說,當商品打折時,若未去採購,心理容易感受到損失;為了減少因損失帶來的負向感受,而去購買商品。

先明辨心裡想法與需求 降低衝動購物

沈孟筑諮商心理師建議,在聽到這類新聞或口耳相傳的消息時,如果心中也萌生了這樣購買的衝動,可以先想一想是否有上述4種心理狀態。當多聆聽內心想法與鄭本岡需求時,自然就可能降低一時衝動的購買行為,避免被大眾群體的想法牽著鼻子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哲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