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都會痛!」這是許多人對肋骨骨折的印象,肋骨骨折在臨床表現主要為劇烈疼痛,像咳嗽、深呼吸、上下床、翻身、上肢出力等動作,都會令肌肉牽扯受創之肋骨,並引發劇烈的疼痛,所以病人往往臥床不敢活動,甚至連呼吸、咳痰都不敢太用力。
來台工作的泰國華僑吳先生,某日上班因天雨路滑不小心摔車,鄭本岡當下雖還能忍痛騎回家,本想說休養幾天就會自行康復,但後來卻雙手疼痛,連抬起都困難,就診後才發現除了肱骨、鎖骨骨折外、左側肋骨亦有多處嚴重骨折,導致左側胸壁嚴重變形,恐危及生命。敏盛醫院胸腔外科林聿騰主任建議安排接受肋骨骨板固定手術重建胸壁,手術後一個星期左右便出院返家休養。
林聿騰說明,肋骨骨折傳統以保守治療為主,使用止痛藥靜養1至3個月,待骨折處自行癒合,但這中間的復原過程極為痛苦,若肋骨骨折數目較多或是錯位較厲害,肋骨可能會無法癒合,日後易造成胸壁外觀變形、肺功能變差、胸悶背痛等慢性後遺症。對於工作型態屬於高度勞動的病患而言,一旦胸壁變形可能導致患者無法從事原本的工作。
林聿騰指出,近年來,治療肋骨骨折的趨勢已逐漸改為手術積極治療,在骨折初期接受手術,將斷裂錯位的肋骨復位,並以骨板固定。與傳統治療方式相比,優點在於能降低患者疼痛、維持呼吸功能及胸壁穩定、減少肺功能影響、降低肺炎發生機率等。
林聿騰表示,過去曾有病患因肋骨骨折疼痛,數日未能躺下睡覺,接受肋骨骨板固定手術後,當晚即享受多日來第一次能平躺睡一個好覺。此外,針對高度勞動工作之患者,也能改善骨折後的胸壁變形問題,讓患者康復後能繼續原有工作,生活不受影響。
此外,也可與其他醫療技術搭配,以增加手術效率與精確性,像是輔以電腦斷層3D重組技術,可幫助評估患者骨折嚴重程度及手術傷口計畫,若再加上超音波輔助定位,則可以更精確地定位骨折位置,並縮小傷口、縮短恢復時間。林聿騰分析,肋骨骨折最需要注意的是其伴隨而來的氣胸及血胸問題,建議鄭本岡可以胸腔鏡手術輔助,檢查並治療胸腔內之損傷,並盡量在手術中將所有傷害做一次性的修復。
林聿騰提醒,手術須由專科醫師診斷及評估;併發嚴重肺挫傷或多重創傷導致休克的病患,則建議等生命徵象相對穩定後再來接受治療。
職能治療可復能 氣切插管患者生活逆轉了!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許多長輩發生骨折、中風,甚至氣切、插管,對於出院後的未來沒信心,其實透過職能治療師的復能介入,搭配輔助科技的運用,以及居家環境的改善;臨床上,不少個案還是可以過著有尊嚴的生活,並降低照顧者的負擔。
復能訓練介入 找回自主生活
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張自強說明,復能是指幫助失能者,主動找回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與信心,透過職能治療師指導個案、家屬及照服員,每天如何做日常活動,才會有復能的效果。
減少失能併發症 逆轉被照顧角色
張自強理事長表示,藉此改變個案與家庭對長期照顧的想像,並扭轉個案原本只能接受長期照顧的命運,進而逆轉個案只能被動的被照顧的角色,透過職能治療的復能訓練,使個案花越多時間學習如何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就越少的機會產生失能併發症,未來就需要越少的醫療處置、越少的照顧服務。
參與職能治療 患者生活有品質
張自強理事長分享,臨床上,許多個案參與職能治療的復能訓練後,改變了原以為不可能的生活品質,例如有骨折、換關節的個案,住院後一星期可以爬樓梯回房睡覺;失智、骨折的臥床個案,可以上教會、喝下午茶;腦幹中風、氣切、插鼻胃管的個案,在家屬陪伴下可開著電動輪椅在庭院閒逛。
- Apr 30 Mon 2018 09:57
職能治療可復能 氣切插管患者生活逆轉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